梅蓉村 韜光養晦蓄厚勢 |
http://www.8rw.com.cn/ 2018年04月03日 08:25:37 星期二 |
吹苑野風桃葉碧,壓畦春露菜花黃。四月的桐君街道梅蓉村,身披油菜花的金黃,頭戴桃葉的碧綠,宛如靜坐在富春江畔的處子。 梅蓉,濱富春江,由泥沙淤積而成,素有“十里洋灘九里洲”之稱。九里洲上荊棘叢生,時有虎狼出沒。晉以前,或因避戰亂,洲上有人定居,后漸成村落。但臨江之境,屢遭洪水侵擾,莊稼十年九無收。昔人無奈,遍植果木,既保水土,又能有些許收益。其中,尤以梅樹為最,據傳南朝(420—479)有《藝文志》載“梅蓉有梅一萬支”。 解放后,梅蓉村造渠引江水,沙地改良田;遍植桃李梅,荒灘變果園。九里洲巨變,吸引八方目光。自1963年至1991年,梅蓉接待60多個國家、48批次、482名國際友人。1963年,外交部副部長黃鎮陪同29個國家外交使節和官員訪問梅蓉;1966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陪同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謝胡前來參觀學習?!督夥湃請蟆贰墩憬請蟆废嗬^大篇幅多篇次報道梅蓉事跡,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訪梅蓉大隊》紀錄片。村民流傳,當年李先念曾將梅蓉譽為“桃花源”。 隨著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后起之秀的奮力追趕,梅蓉村漸漸不再像以往那般風光。近年來,如何繼續做大做強,重現昔日輝煌,一直是梅蓉村的不懈追求。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薄@兩天,梅蓉村羅家大屋里詩聲朗朗,就在3月29日,“九里洲詩社”在這里成立,梅蓉村也被授予“詩歌村”。 桐廬作為浙西的“綠明珠”,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他們在這兒揮毫潑墨,留下3000余首詩篇,其中描寫梅蓉村的便有200余首,“梅洲十景”更是令人如癡如醉。 “詩社的成立,既能幫助我們造濃文化氛圍,又能讓我們的村子進一步擴大知名度?!笨粗娚绺黜椈顒佑袟l不紊,梅蓉村黨委書記吳方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文化是構建梅蓉村“靈魂”的必備要素,深厚的文化底蘊、濃厚的文化氛圍,對形成良好的家風、村風大有裨益。 這些年來,鄉村旅游盛行,擁有深厚資源稟賦的梅蓉村自然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吳方云很清楚,景美能引來游客,卻不能留住游客,唯有“景美+人美”,讓游客感受到村莊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村民的淳樸熱情,頭回客才能變成回頭客。因此,該村一方面利用田園、村舍等打造景觀,另一方面在歷史文化上積極探索。眼下,該村正積極準備復原詩詞中描寫的“梅洲十景”,讓今人也欣賞到古人當年看到的美景。 “村莊就像一塊畫布,要想畫好畫就要先把畫布擦干凈?!边@是桐君街道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之一。桐君街道以美麗庭院建設為突破口,圍繞“規、學、導、促、廣”五字,一手抓村莊環境整治,一手抓村容村貌提升,鼓勵村民自己動手,將“整體美”向“細節美”深化,打造既有小橋流水風光、又有特色庭院的農村新面貌。 創意堆柴火大賽是桐君街道的創新做法,意在利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各村建設積極性,激勵村民整潔庭院、分類垃圾,加快推進村莊衛生狀況改善、舊物利用習慣養成、整體風貌提升。在這當中,梅蓉村積極開拓思路,借由大賽的影響力,向村民提出保持庭院整潔、垃圾分類到位等柴火架換取要求,一方面督促村民改變生活陋習,另一方面讓村民更加珍惜由自己勞動換來的柴火架。在大賽的激勵下,村民積極參與其中,自己動手改造舊物,變廢為寶。廢棄飲料瓶做成的小花盆、種植大蒜的空心磚堆、搭配綠植的枯樹樁如今為各村增添了不少新意,與一排排簡單大方的籬笆、創意獨特的柴堆一起成為了景觀新亮點。 產業是村民腰包鼓不鼓的關鍵,亦是鄉村旅游的加分點。楊梅作為梅蓉村的重要產業之一,一直備受全村上下的關注。百年前,村民們發現該村得天獨厚的地質環境和氣候特點很適宜楊梅種植,便在山上種起了楊梅。如今,梅蓉村種楊梅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懊啡貤蠲贰甭劽谶?,也成為梅蓉人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以前,我們不光種楊梅,還制作果干,銷售到上海等地,僅果干每年就有1000多萬元的產值?!眳欠皆平榻B,后因時代變遷、人口結構變動等多種原因,果干已少有人制作,梅蓉基本以售賣鮮果為主。眼下,該村正計劃重拾“果干制作”這門技藝,不僅要復原傳統制作工藝,重現以往的好味道,更要結合梅蓉村自身發展,打響屬于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真正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 梅蓉村多年來在文化、環境、產業等方面的不懈努力,讓它在機遇來臨時能有更高的把握將其抓住。 2014年,富春江三橋即將開工建設的消息傳到了梅蓉村,這令梅蓉村全體干部無比激動,因為這意味著制約梅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交通區位”將成為過去式。就在富春江三橋如火如荼建設的同時,梅蓉村舊房改造、墻體美化等工作全面推進,村容村貌持續提升。 發展提升沒有終點。如今,富春江三橋已順利建成,梅蓉村的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它仍在積蓄力量,以做好萬全準備的態度,去迎接騰飛的那一刻。
|
原標題: 梅蓉村 韜光養晦蓄厚勢 |
作者: 記者 陳藝琨/文 單佳銘/攝 網絡編輯:丁麗 |